暨蔡學鏞發表Anti-Patterns in Software Companies後,我想也可以整理個Anti-Patterns in Project Manager,雖然沒有真正當過PM,但切身之痛與他人交換的心得分享,其實有很多借鏡之處:
1.只做數字管理:PMP並沒規定PM只做數字管理就好,相反,還定義了九大管理。而PM最重要的功能,是把團隊氣氛帶起來。
2.分工不合作:SA只肯做SA的工作,SD只肯做SD的工作,人手不足、進度Delay不用自己care,各司其職的程度到與成員好像是陌生人。
3.為鐵定Delay的案子找藉口而要求加班:這在PeopleSoft一書有講,這種作法十足打擊技術人員信心,但還是有太多業務或PM想要這麼做。
4.強勢主導會議結論:這是很不禮貌的作法,比如問了一個問題,在對方尚未回答時又講是不是這樣,是不是那樣。只為了完全按自己的方向走,而忽略了自己思維也有一定不足之處。
5.工作推給叫得動的人做:面對叫不動的人,把工作推給叫得動的人做,看似為了專案進度而犧牲公平,但事實上被迫接收過多工作的人,日後引爆的問題與對專案帶來的傷害更大。
6.強留人才,不擇手段:端看人才是否有心留下,強摘果實不甜,能力越強,反作用力也越大。
7.Mail割喉戰:這是避免不了的anti-patterns。見了面不談,有電話也沒不打,沒有證據的session太危險,以上摘自某電影裡台詞。
8.做盡CMMI表面功夫:如版本控管、專案回饋等軟體都是要給CMMI稽核用,連PM也不會去用,只叫底下去造假資料應付。
9.過度誇大自己的犧牲或功勞而自以為是:比如逢人便稱枉費替某某人擋子彈;或是客戶主機是在元旦維修無法駐點加班,而對下表示體恤其辛勞而交代元旦不必來加班。
10.過於體諒上級:明知上級決策有錯還是曲意遵從,並幫忙辯解上級也很為難或是很不被尊重之類的話。下場是幫忙說話的人和上級也一併被fire了。
以上每一個反模式背後都至少藏了一個切身的故事,但Anti-Patterns的內容絕對不止於此,其實都是過度使用了Patterns才成了Anti-Patterns,如適度誇大自己的犧牲是談判過程的手段,而非結果;分工的目的是在合作,而不是為分工而分工;加班是真的為了進度而做不是作為delay防止被challenge的藉口;數字管理是給監控兩三個以上專案的PM權宜作法,而非慣例。這些說法在金融海嘯之前或許是被視為天真不切實際的想法,然而切身遇到被裁員了才知道痛。
以下的Patterns仍然是我天真的想法,雖然我有時也覺得不好做到:
1.請對的人上車或許難,但務必要請錯的人下車。(出自傑克威爾許的[Winning])
2.當主管是要滿足屬下所需,而非滿足上司所欲。(出自[僕人])
3.每個人都學會管理,起碼是自我管理。(出自彼得杜拉克的[21世紀管理的挑戰])
4.核心競爭力會轉移,核心價值不會變。(出自[創新的解答])
5.核心競爭力兩要件:(1)做得比別人好;(2)要被顧客認同。(出自溫世仁的[中國經濟的未來])
6.人不能被管理,只能被領導。(出自[僕人])
7.Reset。(出自大前研一的[OFF學],最簡單的單字也是最難學的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