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理與技術,最近有個體認是:一般來說,管理職比技術職高薪的緣故,是有比技術職辛苦些,因為屬下的成功才能成就自身的成功;也有另一個特徵是,管理職的專業性沒比技術職複雜,所以管理職被取代的風險更高於技術。簡單的說因為管理職的對象是人,技術職對象是事或物了。

  學生時代不愛體育,什麼是團隊精神就在專科專題研究裡才有比較正式的體會。當時五年級就已經是小小的政治圈了,甲、乙班選擇了不同的路。甲班裡一個團隊集合所有精英,讓團隊也做出評價最好的專題研究,被犠牲到的,是一群功力弱小同學組成的團隊,分數雖低,但大部份都只求能畢業就好。我所屬的乙班,本來也是班上幾個精英想組成一個團隊,但因為遭到其他的人抗議而遭到班導命令重組。結果每一個團隊素質都算平均,每一個團隊都做得很辛苦,學生就知道晚上留在電腦教室加班。在我的團隊,真正能寫程式的是隊長和我,組員間爭執層出不窮,隊長幾乎崩潰,這也導致電腦程度不錯的隊長在升學時,選擇改讀財經科系。隊長之失是預期的太美好導致落差感太大,而我錯的是承諾做不到的工作,其他組員斤斤計較工作分配不均,有位完全是電腦白痴的女同學,幾乎每天做壽司給我們這些加班的同學吃,也比較沒和他人爭執。

  這和Blog主題有什麼關係?人不單要能管理他人也要能被管理而已,更需要像做壽司女同學這樣具有剎車皮、潤滑劑的角色或默契。角色很清楚,而這角色通常表面看不出他在團隊裡的貢獻,若真有貢獻,也勢必被賦予更多貢獻的期待,反而無法扮演好剎車皮的角色,因為自己本身就是事主;所謂默契?不一定是真的需要這麼一個角色,而是個人對個人在工作上一個情感默契,比如說A和B是技術上可以互相切磋的伙伴,B和C卻是下了班去打球或小酌的朋友,找出P2P(Person to Person)的工作人際關係網,效益更勝mail割喉戰cc給他人的所結下的心結。

  管理職被取代性高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有人把管理職當技術職來看待,照著課本走,如數字管理、或執行CMMI到僵化不知變通的程度,然後沒Guts承擔所作決策的結果;技術職常被詬病的是不會做人,技術職或許不用被期待是管理專才,但起碼要做好P2P的人際網路管理,若是任何一個人都不賣帳,那最後買帳的一定是請人走路的老板,因為剎車皮、潤滑劑對他而言都不需要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