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月底走CTO,九月底走CEO,十月底走CIO。金融風暴可以造成公司每年都有審判日,審判下一個被資遣的是誰。部門解散,好友可能也跟著被資遣,少了咖啡良伴和順風車友,也少了可以一起打球和游泳的伙伴。將轉到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部門去,熟悉是新部門裡有舊識,陌生是風格肯定不屬以前在CTO和CIO之下。在游泳時,才意識到我排斥新環境的深層因素,最在乎的是欠缺可以分享和分擔的伙伴。至少就我的認知,我無法分享與分擔我所認識的,因為也要顧及到他們的立場。之前的伙伴沒立場嗎?有,但真的不需要顧慮。即使像Vibo再累,軟通案再難搞,從不缺伙伴。

  台灣是不重視、不尊重技術的國家,也很難培養出知名的軟體大廠,因為著眼於短期有成的業務利益,往往犠牲長遠性的規劃。所以有不少轉換跑道的技術人員,即感嘆於這個環境,他們說的都對。我只想拿一個演技派演員做比喻,張晨光,他演到老,還是演員,沒有演而優則導,沒有跨足歌壇,頂多玩票主持後發覺不適合。並非每個人都是周杰倫能歌能譜能演能導,也不會是徐乃麟歌而優則演,演而優則主持。雖對資訊界感到若干的不適,但在CEO下台後風聲初傳,我不認為我依恃既有的專案被留下,我自認不會被資遣是有更多的被利用價值。有時真的人是被重用,但意見從不被重視。如果,CTO有意識到CTO不該重視業務,要以CTO的使命為使命,成為公司或集團內最Top技術層峰,或許會有所不一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mm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